村网通总站 中畈村 309492.nync.com 欢迎您!
杨培国,槎水镇中畈村人,槎水镇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近年来,他艰苦创业,回报桑梓,心系贫困,用汗水和真诚报答养育之恩,以实际行动表达了一个人大代表对父老乡亲的厚爱和深情。
“我要飞得更高” 杨培国原先在上海一家包装公司打工上班,过着平稳的日子。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想法,一次他到亲戚家帮忙盖新屋,看到建房材料和家具还要从外地购进,价格不便宜,还浪费时间,他便萌生了在家乡开一家建材店和家具厂的想法。说干就干,于是他在槎水街道上租了门面,东拼西凑凑齐了启动资金,办起了家具厂和建材店,跑市场,走村串户,掌握行情。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的企业年产值达到百万元,销售额近50万元。在那时,他就十分关照那些收入比较低的人群,优先招收贫困子弟进厂务工。同时,他向他们传授跑市场、做业务相关经验。而且从不拖欠员工工资,逢年过节到员工家进行慰问。他经营的企业,不仅客户放心,也受到员工的充分信任。这为企业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
“我要报答养育之恩” 杨培国家具厂和建材店有了一定的规模,这时他又有了新的想法,回到生他养他的中畈村去发展。他说那里是他成长的地方,是中畈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他,是中畈的父老乡亲把他拉扯大,他要回报乡亲。2016年,经中畈村村民投票,他光荣地当选了槎水镇第八届人大代表,这更加坚定了他回村发展的信心。经过多方考察,他把目光盯在了中畈村无人耕种的土地上,最终决定在中畈村创建150亩桑园基地和30亩白茶基地以及以20亩中药材基地。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闲置的耕地,又可以发展特色种植业。最主要的是可以带动地方发展。在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杨培国共流转了200余亩土地,建了近300平方米的育蚕大棚,走“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一个新型的“古田家庭农场”就这样诞生了。
“我要为扶贫出点力” 经过杨培国的艰苦努力,“古田家庭农场”总算建起来了,但离他的梦想还有很大的距离,那就是如何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在建农场过程当中,通过流转土地有一部分贫困户有了收益,实现了增收。但还有相当多的贫困户没有在农场当中获益,怎么办?这是摆在杨培国面前的一个“坎”。为了跨过这个“坎”,他主动和村两委对接,了解贫困户家庭成员结构、劳动力、年龄状况等方面的情况,这样可以有的放矢的帮扶贫困户。他一户一户走访贫困户,对接27户贫困户愿意到农场务工。带动贫困户,他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不能忘记父老乡亲对他的重托,为此他申请创办了人大代表帮扶基地,这样他信心更大了、干劲更足了。一方面,他把27户贫困户组织起来,负责为他们提供蚕桑种植和养蚕技术;另一方面,他又积极组织苗源,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让贫困户掌握住了栽蚕养蚕技术,有12户贫困户通过小额信贷入股分红。目前,有27户贫困户进场务工,有19户贫困户进行了土地流转,实现贫困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最高可以达到4万元。由于贫困户们有了固定的务工企业和稳定的收入来源,他们的脱贫致富信心更足了。
杨培国总说,他只是做了一名人大代表,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情,他要继续拼搏,把自己的事业做强做大,让更多的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收益。
文 /槎水镇人大 图/卢育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