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网通总站 中畈村 309492.nync.com 欢迎您!
恬淡田园,岁月静好,
偶尔厌倦了浮躁与喧嚣的闹市,
总是想找个清静的地方躲避烦恼;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走进这些深山秘境,
探寻那些隐匿在大山里的时尚民居,
享受绿水青山之间的悠然自得。
▼
浙江建德三都的八亩丘,有一所乡野祖屋改建的精致民宿,隐匿在海拔700米高的山丘之中,宛如世外桃源。民宿原本名曰“明月松间”,意在缅怀老屋主人兵哥儿时记忆中明月映于庭院松枝间的景象。 只可惜花名有主,民宿转而取名“云漫松间”。
项目起于兵哥的“归家”梦——山野作伴,田园为趣,无拘无束,随性自然。一个好的民宿,不会去打扰大自然最原始的生态,而是以最恰当的姿态融入其中,“云漫松间”正是如此。设计团队的任务是改建两间原有农舍,加建三间新屋,在保留泥墙上岁月斑驳的痕迹和特色山居外观的同时,将现代化的设计糅合其中。
保留并改建已经破败的老土房是个不小的挑战,设计团队面临三大难题。首先,老建筑改造存在极大结构隐患与使用问题:老宅采光不足,夯土墙年久失修濒临坍塌。其次,场地束缚较大:空间有限,动线关系局促。再次,必须调和新与老的激烈碰撞:旧格局与建材无法满足新生活与需求。
应对采光和结构受力问题,设计团队采用钢柱双向夹固土墙,并在钢柱间通体嵌入向外突出的落地玻璃窗,同时挑高窗顶屋檐,使得土墙整体牢固度提升,整个房子内外通透,采光量倍增,居住体验更为安全舒适。为破解场地束缚问题,设计团队有机的调和新加建筑的位置摆布,因地制宜的塑造其与原有山体的空间关系,还在动线梳理上将所有房间采用后置进入方式,最大程度保留房间的私密性。
关于新与老的对抗,设计团队选择了最质朴的方式处理。主楼保留原有土夯墙和木料,副楼原地取材——山石做墙,古木装饰,老物改造。既保留了老建筑的旧时光记忆,又提升了现代人的居住品质,使得建筑与周围的山林鸟鸣、明月清风都产生了有趣和谐的连接。
总平面图
平面图
剖面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地址:八亩丘, 建德三都镇, 杭州, 浙江, 中国
主创建筑师:黄志勇
设计团队:郑东(建筑设计),王志刚(室内设计),周粤(景观设计)
业主:朱小兵;灯光顾问:西顿照明,杨萍兰
建筑面积:6000.0 平方米;项目年份:2018
摄影师:奥观建筑视觉,千宿摄制组
▼
这是一对怀有土地情结的夫妇带着三个孩子的家,它坐落在中国东莞一处四季常绿的僻静小山谷。这里三面环山,开口朝向一片果树林,极目眺望,可见朦胧的远山。建筑使用轻型木结构建造,采用挪威进口的改性木材,在南方湿热气候下可保持极高的耐久性。
如何界定自然、人造自然、人造物之间的关系,是设计的出发点。带着这样的理解,建筑体量被分解为独立的生活单元,并围绕着一个院子整合为前后两重界面,在山谷深处区分出前,中,后三个院落,日常生活就在这自然的不同层次中穿行。
卧室作为每个家庭成员自己的私密空间,它们分布在各处,对应每个人的生活习惯而与公共房间相互关联,每个卧室都有南向的窗户。这些私密空间被两个主要的公共房间——起居室和餐厅整合为北低南高的两组体量,围合中间的庭院。角落、阴影、巷道,来自于体量之间错落,分散。
现代社会让人背离自然,人又本能的产生返回自然的冲动,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回归土地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城市,与文明社会的远离不是他们的本意,他们要远离的,只是文明社会所强加的某种侵略人类与自然原始关系的部分。
模型图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pmt
项目信息:
建筑师:合作舍建筑事务所;地址:中国,广东省,东莞
主创建筑师:宋方舟
设计团队:尹晓昕,温颖华,罗健聪,王慈航
设计顾问:Espen Tharaldsen, Sverre Øystein Woxen, Ole Rasmus Nygaard
业主:私人客户;建筑面积:380.0 平方米
项目年份:2017;摄影师:周迦忻
▼
竹艺村身处成都崇州道明镇,距离市区50余公里。村落乡风淳朴,生活气息浓厚,邻里关系亲密,是天府林盘的典型代表,并拥有本土气息浓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竹艺村的设计师袁烽,在亲身深入探访村庄现状与需求后,试图为其打造生态、文化、产业、生活、公益五位一体的乡村基础设施空间及文化产业系统。
▼竹艺村林盘全景
竹里
实际上,竹艺村项目来源于竹里,而竹里则又是源于陆游《太平时》里的一句诗:竹里房栊一径深。这个在乡郊田野上盘旋着的青瓦房,是由轻型钢木构架支撑起的内向重叠环形青瓦屋面,70%的高预制化率也实现了主体建筑、室内、景观共用时52天的极短施工周期。盘旋的屋面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两个内向的院落,为室内提供了丰富的景观层次,内与外,竹与瓦,新与旧的关系被概括在“大象无形”的屋顶之下。多功能的组合以及适应性多功能空间被有机地布置在屋顶之下。
▼竹里的无限型屋顶
▼竹林后的竹里
竹里对传统建造范式的全新定义、对技术人文主义下乡村和城市问题的反思都为思考建筑在当下意义提供了参照。走向农村建筑产业化的工厂化预制将会重新定义乡村建筑的生产流程以及对于传统建筑产业的合理升级。竹里项目正是通过一个月木结构工厂化预制、以及52天现场安装而进行的乡村木构产业化实验性探索。通过机器人等先进产业化手段装备起来的未来乡镇产业化工厂,一旦与农村的建筑产业化结合,必将产生一个更有意义的产业化升级。
▼木构件工厂预制
作为竹艺村的第一张名片,竹里不仅限于对传统进行回望,更展现了对未来的开放姿态。它吸引了越来越多愿意回到乡村进行艺术创作和再建的艺术家——也就是竹艺村的新村民——来到这里,与当地的原住民一起,继承并发扬在地人文特性,打造出更多更好也更多元的升级业态。也正是因了竹里,当地政府有了充分的信心,把整个竹艺村的改造升级再次交到袁烽手里。这一次,建筑师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一块废弃的农宅基地,而是一座焕发着无限生机的乡村。她在符合传统文学美术作品中对于世外桃源的完美幻想的同时,也为时代驱动下的产业化升级试验提供了机会。
▼竹里野趣
以竹里为原型,袁烽运用拓扑找形手法,结合各建筑的不同功能要求形成变截面青瓦屋面,再以此确定底下的钢木支撑结构,进行工厂预制。竹艺村将完整的设计施工一体化产业体系放大并发挥到极致。在体验上,新建造的几座房子和环境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走进却又如此不同,是现实中的乌托邦,也是理工科严谨程序后的浪漫呈现。
▼竹里室内空间
▼竹里檐下的竹编艺人
作为以当地“竹编工艺”命名的特色村落,竹艺村将周期性开展特色活动(艺术节、建造节等),竹编的制作、加工、消费在这里进行了最充分的展示和教学。在硬件设施方面,村内的田埂、道路被重新梳理成明确清晰的道路系统;污废水被过滤形成景观净水系统;生态农业与景观、餐饮进行一体化配置;规划设计了多层级的乡村公共建筑与公共空间,广场、院落、公共家具(长椅、凉亭等)一应俱全;同时制定了整个村庄的风貌控制导则,进行整体把控:
▼竹艺村全景鸟瞰示意图
第五空间
这座半屋半桥的建筑是竹艺村的第五空间(生活服务中心),位于村庄中心位置,背靠林盘和水渠,面向村头公共广场和油菜花田,配置有小型停车场。建筑造型上融合了村庄统一的建筑语言——曲线变截面坡屋顶以及从屋面间穿行而过、可供游客登高远望的景观休憩桥。“X”形平面伸展融入场地,对位油菜花田、村庄道路等重要景观视点。第五空间作为竹艺村生活基础设施服务的集合,融合了公厕、茶室、公共座椅、快递、ATM机和儿童游玩场地等功能。建筑采用钢木混合结构完成,配合使用竹模混凝土墙面和当地传统小青瓦屋顶。
▼即将完工的第五空间
竹艺村游客中心
竹艺村游客中心临近最美乡村公路——“重庆路”,作为竹艺村的门户,处于进入村落的必经之路上,配置有大巴落客点和小型停车场。场地面向广袤的油菜花田。周围野趣横生的湿地和水塘,更为这一片林盘地景增添了些许灵巧生机。位于此处的游客中心用四周的功能空间围合出中心的公共广场,向油菜花田敞开。该建筑采用砖墙和木结构屋顶混合完成,柔滑的屋脊线条覆盖出院落式的平面。一层设置有综合服务大厅、商店、展厅等外向开放的公共性空间,二层则是相对私密的办公空间。
▼游客中心鸟瞰
竹里民宿
竹里度假酒店作为白塔湖旅游度假区的启动示范项目,是崇州建设全国特色小镇的关键一步。设计力求充分利用场地的自然优势,创造出与自然天地和谐、与功能主题契合、与结构材料统一的建筑空间。
▼竹里民宿鸟瞰
设计尊重基地原貌,保留野趣,建设过程尽量少破坏到现有的植被。客房以传统建筑为原型,灵巧的双曲屋面由圆形平面拓扑生成,与大堂相互呼应。平面上以两个圆形并列相咬合而成,一侧为起居室,另一侧则兼具休闲娱乐和起居功能,设有更衣区、小吧台、衣橱、沙发、写字台、电视机等设施。
▼竹里民宿室内场景
------------------------------------------------
(图文来源开间民宿(ID: kaijianminsu),感谢原作者辛苦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