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旅游美食 > 正文
    购物车
    0

    潜山舒席老艺人吃上非遗饭

    信息发布者:寸土寸金
    2019-03-06 10:50:14   转载

        正月里,潜山市欣兴鑫舒席专业合作社的厂区里,已是一派繁忙景象:席农们剖的剖、刮的刮、编的编,手指间,篾条飞舞;大院里,不时可见运送水竹的车辆。

    据了解,近年来,潜山市探索“非遗+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进舒席传统工艺的传承和产业振兴,使这一沉睡中的非遗资源成为活资产,让不少老艺人吃上了手艺饭,走上了脱贫路。

    潜山盛产蜡竹、水竹,有着2000多年编制竹席的历史。因潜山史称舒州,舒席因此得名。舒席柔软爽滑,不腐不蚀,折卷不断,携带方便,是当地名产之一。晚清时期,舒席远销日本、巴西、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曾获芝加哥国际商品赛会一等奖、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上个世纪80年代,王河舒席市场鼎盛时每天的交易量达到上万条,王河、梅城、油坝一带出现了“家家兴竹园、户户编舒席”的繁荣景象。后来,随着空调的普及,竹席的需求量减少,加上舒席制作工序繁杂,技术要求高,效益低,篾工巧匠几乎歇业。2008年,舒席工艺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

    今年52岁的老艺人唐竹林是舒席市级传承人,她对舒席市场的盛衰有着深切的体会。“五六岁就跟随父母学打垫子(编席的俗称),长大后,以打垫为业,几乎一天能打一床。九十年代后,舒席卖不动了,许多舒席艺人没有其他特长,他们有手无处伸,身怀技艺受穷。”唐竹林感慨。

    “现在,人们追求环保,讲究生态,冷落了二十多年的舒席市场开始回暖。”唐竹林说。

    为了振兴舒席市场,潜山市探索“非遗+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支持非遗项目传承人组建合作社,使留守在家的席农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王河镇中和村许金和当年是做篾的老把式,他每天能分层(舒席制作工艺之一)8000多匹,可前些年“英雄无用武之地”。由于家庭的变故,老夫妻俩带着小孙子,日子过得十分艰难。现在,已过花甲的许金和在离家不远的欣兴鑫舒席合作社做工,境遇有了很大改变。他一边刮篾,一边笑呵呵地告诉记者:“厂里实行计件工资,有时间就来做,家里忙也能放一放。一年下来,能增加三四万元收入。对老年人来说,很满足了。”在欣兴鑫合作社务工的人群农民中,像许金和这样的贫困老艺人还有很多。

    舒席合作社最大的特点是用工灵活,适合在家照顾老人、小孩的席农。他们可以领料在家加工,做到操持家务、做工挣钱两不误。采访当天,正赶上油坝乡安乐村贫困户汪金苗来厂里领篾。汪金苗丈夫黄金平十年前不幸脑溢血,她不得不留守家庭照顾患病的丈夫。好在小时候练就了一手编席技艺,她每月从公司里领取篾条,在家利用空闲时间编席。

    2018年,潜山市非遗“舒席”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目前,潜山市水竹种植面积约5000亩,年产舒席约5万床,年产值约2000余万元,产品远销几十个大中城市,并有一定数量的舒席产品走出国门。

    来源:微潜山 作者:王阵、方文


    打赏捐赠
    1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